大家好,我是难得君。
最近几天大家刷视频,应该都看到了京津冀这场暴雨带来的灾难。
有人失踪,有人遇难,桥梁被洪水冲断,汽车被洪水冲走。很多小区断水断电,缺水缺吃,有些地方水直接淹到到2楼。涿州数百家出版公司的仓库被水淹,有的书商数千万的图书直接报废了......
整个华北地区水满为患,大量低洼地的百姓举家转移,而洪水排往渤海,需要大量时间。
这可能刷新了很多人的认知,没想到华北还能有如此大的洪灾。
于是问题也就来了,为何我们的城市发展了半个多世纪,却依旧无法抵抗暴雨的袭击呢?难道全世界的大城市都是一样吗?
城市的防洪能力,是个很专业的话题,我尽量用最简单的方式给大家介绍一下。
现代城市的排水系统建设,起源于欧洲。
49后,中国的绝大多数城市,学习和模仿的是苏联模式。
莫斯科用的是管网式排水系统,这种设计的依据是莫斯科的年降水量582毫米。莫斯科用起来当然没有问题,但是照搬过来之后,就意味着一旦城市的降水量超过了莫斯科,管网式排水就不够用。而中国的大多数城市的年降水量都超过莫斯科。
所以,一旦下暴雨、大暴雨、特大暴雨,很多城市被淹的根子就在这里。
欧洲的巴黎,是最早的现代工业化大城市之一,从1850年开始,就在城市地面以下50米,建设排水管道,建了一百多年,总共2347公里长,管道有多粗呢,游客可以乘坐小火车在里面参观。
伦敦的排水管,是学习的巴黎模式,一样的巨大的地下管道,总长达到2000公里,和巴黎差不多。
2300公里什么概念,差不多是北京地铁总长度的两倍多。
而巴黎,伦敦,北京的年降水量差距不大。
整个欧洲的大城市,基本都受到巴黎的影响,以年降水量的峰值设计排水管道。
德国全境共有51.5万公里长的排水管道,可环绕地球13圈。所以,德国100多年前,在青岛建设的下水道特别宽敞,直到现在,还被人称道。除了100多前的巴黎模式,在北欧这个号称全球最宜居的地方,还有一种模式,叫海绵城市。比如哥本哈根,阿姆斯特丹等都是采用的这种形式。海绵城市,简单的说就是因地制宜,把城市的低洼地绿化,连接,形成无数可以储水的小池塘,像海绵一样在大雨来临时吸住雨水。郑州就是国内的试点城市之一,但是前年的暴雨,造成大规模的水灾,海绵城市备受质疑。其实问题不是海绵城市这个概念出错了,而是巴黎,哥本哈根这些城市所处的海洋性气候带,一年的降水非常均匀,基本上没有大暴雨。除了欧洲模式,其实亚洲也有两个城市在治水方面,堪称标杆。东京的年平均降水量是北京的3倍,但是却不会被水淹。我随便找了一张东京地下排水系统的照片,游客正在参观拍照。就拿这次北京的暴雨来说,6小时下了50毫米,东京下水道的设计是承受每小时50毫米降水。当然,除了巨型的地下排水系统,东京整个城市的设计,都围绕着如何减缓雨水汇集。除了东京,还有一个城市,也曾经是中国模仿的对象,没错,就是新加坡。新加坡的模式叫做ABC,活跃、美丽与清洁水项目的英文缩写。核心其实就是把海绵城市和智慧城市结合起来。大量的地表绿化排水沟渠,24小时的智能监控和遍布全城的传感器。新加坡本身就严重缺乏淡水,所以用滨海堤坝蓄水,集水区集水,然后进行处理和净化,变成了人们的饮用水。武汉在经历了年复一年的洪水后,开始抄阿姆斯特丹的作业,建成了泵站体系。其实,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,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,对付城市暴雨,有上百年的经验,各种优秀作业非常多,关键是看怎么抄,抄谁的。如果总是喜欢把大量资金用在贴河道的瓷砖上,搞面子工程,只顾眼前,压根没有建设百年城市的远见,那怎么行!写字发声日益艰难,风险越来越大,只好卖酒维生。推荐我10多年来一直喝的白酒,纯粮酿造不上头,老窖窖藏,浓香型52°,大师调制,产地泸州。此酒适合自饮或三五朋友小聚,市面上没有销售,但质量不比千元价位白酒差,不失面子又实惠。原价300一瓶,现读者特价每瓶只需150~163。买过的朋友很多都复购了,要的速度微信我。点击 好酒难得 了解详情。大家好,我是难得君,一个三观比五官正的大叔,985硕士,曾任企业高管,大学教师。为防走散,关注抖音、快手、微信视频、微博@难得君。